前 言
武漢市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長江、漢江交匯處,是湖北省省會和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行政區劃包括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等七個主城區及漢南、東西湖、江夏、蔡甸、黃陂、新洲等六個遠城區,此外設有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494km2,常住人口838萬人。
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
由于武漢市所處的地質環境復雜,降雨充沛,加之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因而在市內產生了巖溶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且局部地段災情嚴重,對國民經濟建設及社會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響。
二十一世紀初期,是武漢市全面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全面建設“兩型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向國際型大都市的重要建設時期,切實貫徹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科學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于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資源,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保證武漢市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決策水平,全面建設山水園林型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市是全省較早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市(縣)之一,2004年武漢市國土資源管理局組織編制了《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15年)》,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以武政辦[2004]191號文發布實施,該規劃實施五年來為指導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近年來武漢市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在自然和工程活動因素綜合作用下,全市地質災害災情發生了變化,此外,伴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均有必要對規劃進行修編、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重新調整,提出針對性的地質環境保障措施和對策,以全面配合“兩型社會”建設。由此,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要求,本次規劃在2004年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基礎上進行修訂編制。本規劃中地質災害主要指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規劃以2010年6—7月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為基礎編制。規劃基期為2010年,規劃適用期限為:近期到2015年,遠期到2020年。
規劃適用范圍為武漢市所轄行政區域。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
1、武漢市地質災害概況
依據武漢市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市內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危巖體)、地面塌陷三種地質災害類型共73個災害點(附表1)。其中有滑坡(不穩定斜坡)37處,占全市地質災害總數的50.7%;有崩塌(危巖體)17處,占總數的23.3%;地面塌陷19處,占總數的26.0%。
地質災害發育規模以小型為主,有71處,占總數的97.3%,中型規模2處,占總數的2.7%。
按照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大小可劃分為:小型61處,中型7處,大型3處和特大型2處,分別占總數的83.6%、9.6%、4.1%和2.7%。
在73處災害中,穩定性好的有11處,穩定性較差的有44處,穩定性差的有18處,分別占總數的15.1%、60.3%和24.6%。
市內各類地質災害已造成27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6741.25萬元。目前地質災害隱患仍對3193人、11569萬元財產構成潛在威脅。2、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1)滑坡
滑坡是市內的主要地質災害,總共37處(土滑16處,巖滑21處),滑坡總體積達55.06×104m3,危害較重;路植加谑袃葷h陽、武昌、新洲、黃陂、漢南、蔡甸、江夏、洪山、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殘丘、丘陵地帶,人工切坡建設、采石場采掘是引發滑坡的主要因素,占滑坡的61%。區內滑坡均為小型,最大者5.94×104m3。
(2)崩塌
共17處,分布于洪山、新洲、蔡甸、黃陂、江夏區的殘丘、丘陵地帶,總體積16.70×104m3。區內崩塌以采石場采掘、人工切坡建設引發為主,占總數的82%,其規模以小型為主,中型僅2處,崩塌體積小的僅約24m3,最大9.0×104m3,規模相差懸殊。
(3)巖溶地面塌陷
共19處,分布于武昌、洪山、漢陽、江夏和漢南區的平原地帶,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總面積約10.74×104m2。區內塌陷均為小型,塌陷面積小的僅約4m2,最大的總面積達4.68×104m2。市域發生的地面塌陷均具有典型覆蓋型塌陷的特點,但每處塌陷又因巖溶發育特征、上覆蓋層結構和物質成分差異、以及誘發因素等的細微差別而表現出不同的發育規模和形態特征。
3、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根據武漢市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形成規律以及目前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情況,結合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綜合分析預測,武漢市地質災害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趨勢為:
(1)地質災害災種類型與分布基本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自然降雨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相對集中發生在6~9月份汛期。
(2)城市建設、公路、鐵路、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仍為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隨著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大型工程,發生地質災害的頻度與危害有增強的趨勢。
(3)地面塌陷仍是威脅主城區安全的主要地質災害,伴隨著工程建設在地面塌陷易發區內仍有可能發生影響較大的地面塌陷災害。
(4)礦業開發活動致使礦區生態環境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局部可能引發新的礦山地質災害。
總體而言,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主城區,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將改變地質環境,特殊的地質條件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局部易發地段地質災害將較為突出,地質災害發展總體趨勢較為嚴重,需各方加以重視。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2007年國土資源部統一安排開展了武漢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初步查明了武漢市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分布規律和形成條件,劃分了地質災害的易發分區和防治分區,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數據庫;實行了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力求從根本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得到宣傳普及
近些年,武漢市充分利用每年“4.22地球日”的時機和省會城市國土資源系統機關、單位多的優勢,廣泛開展通俗易懂的宣傳教育活動,尤其是通過2003年的首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7年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在全市普及了地質環境保護知識,增強了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自我防范意識。
2、宣傳、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法規
組織宣傳國務院2004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1年8月1日施行的《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并認真貫徹、落實,使我市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走上法治軌道。
3、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體系建立
政府機構改革后,全市建立了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賦予了本地區地質環境管理的職能,同時,依托鄉(鎮)所,賦予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組織職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武漢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市局編制印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求各區必須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明確專人監測,明確各級政府黨政主要負責人為責任人,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落實責任追究制。
4、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基本建成
依托2007年地質災害調查時建立的地質災害監測點,組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形成了監督管理體系、群測群防體系、快速反應體系等一整套組織管理體系。
對于地質災害監測點,在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同時,建立并形成了政府牽頭—部門組織—鄉村落實—群眾參與(由專業隊伍指導),由上至下的群測群防體系。對于突發性地質災害,基本形成了以市國土資源局為指揮核心,基層快報、專業隊伍快速出擊的快速反應體系。
5、地質災害勘查、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武漢市在地質災害的勘查、監測、治理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表1—1)。
表1-1 武漢市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覽表
時間 工作內容 備注
1991年 陸家街、倒口湖、中南軋鋼廠等塌陷區詳勘
1995—1998年 陸家街、阮家巷及武金堤倒口湖段巖溶地面塌陷治理 首次運用高壓旋噴和靜壓灌漿技術
2000年 開展《湖北省武漢市城區(余家灣—青菱)巖溶地面塌陷勘查》項目 采用鉆探、物探、地面測繪等技術方法
2006—2008年 開展《武漢市地面塌陷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項目 以地面調查、物探和鉆探為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大集團對長江紫都巖溶塌陷地段進行治理
2007年 在長江紫都巖溶塌陷地段進行專業監測
2008年 對漢南區陡埠村塌陷進行勘查治理,并進行專業監測 國土資源部門與水利部門合作
2009年 進行武漢市巖溶塌陷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
2009年 將武昌區楚望臺列入楚望臺歷史遺址公園建設范圍,將受威脅群眾搬遷安置 補償安置經費2000余萬元
2009年 對鳳凰山、白土塘和胭脂山分別進行工程治理 治理總經費390余萬元
6、堅持推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
為避免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減少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自2000年始對繞城公路、黃家湖大學城、天河機場、快速出口公路、陽邏大橋、長江隧道、垃圾處理場、住宅小區等新建工程建設項目,均按要求實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2005年——2010年在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備案的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就達428份,評估工作作為預防地質災害的重要手段,對工程建設起到了未雨綢繆的實際防災作用。
(三)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從全市宏觀經濟發展的形勢看,規劃期內國民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將會大幅度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宏觀目標,都對地質災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多年來各級政府及國土資源職能部門的不懈努力,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已經構建,對部分巖溶地面塌陷區實施了勘查、監測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地質災害防治又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
1、巖溶地面塌陷災害危害大,監測預警、勘查治理任重道遠,亟待加強
武漢市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害嚴重,尤其是主城區已造成的損失更是巨大。雖然自九十年代后在塌陷區投入了部分勘查、治理工作,但對塌陷區的總體研究程度較低,實際投入的治理工程更少。因此,今后圍繞巖溶地面塌陷這一嚴重威脅城市安全的災害,在監測預警、勘查治理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以達到有效防災減災的目的。
2、地質災害治理經費渠道亟待解決
武漢市各級財政目前沒有專門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的預算資金,不利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亟待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界多渠道支持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籌措機制。
3、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有待解決
武漢市礦山在為經濟建設提供資源、動力的同時,也引發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個別礦山死傷事故觸目驚心,有的礦區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由此引發的礦地糾紛不斷,部分主城區內的廢棄礦山嚴重影響城市景觀,與山水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協調。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門的主持下爭取中央、地方及社會資金開展了一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總體治理面積有限。因此,整治、恢復礦山地質環境任務繁重。
4、已有地質災害隱患多,各類工程活動不斷引發新的地質災害,監管難度不斷加大
近年來,武漢市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隨著地鐵、城際鐵路、過江通道、地下空間開發等各類建設項目實施,人類工程活動愈來愈強烈,自然的地質環境被改造、破壞,地質災害也隨之不斷產生,相應地增大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難度,因而協調處理好城市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加強地質環境條件的勘查與評價、土地資源利用與合理規劃論證、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關系、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科學、合理地開展工程活動,避免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成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地質災害防治任重道遠。
二、規劃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規劃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七大”精神、“科學發展觀”、“兩型社會”建設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以人為本,有效保護地質環境;從武漢市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地面塌陷災害防治為重點,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障社會穩定為目標,促進武漢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小康。
(二)規劃原則
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結合的原則
以防為主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原則,在“預防為主”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工程建設、加強對工程活動的管控和對災害的監測預報,同時,對危險性高的地質災害點分期分批采取“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2、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地質災害危害,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應緊密結合武漢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將防治任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條件合理地投入避讓、工程治理、監測預警等防治手段,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可操作性,達到防災、減災的實際效果。
3、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
對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依其規模、穩定性分類排隊,在監測預警的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多少,合理規劃安排、分步實施,集中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大的地質災害防治上,力爭以最少的經濟投入達到最大的減災效益,做到“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相統一。
4、堅持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的原則
各級政府對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合理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并將其列入財政預算,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建設、水利、交通等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根據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的大小,劃分為不同級別的管理主體,并層層落實責任制,使每處地質災害都有明確的監測責任人。切實有效保障群測群防系統的正常運行,運用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等新技術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堅持技術創新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對象是各種復雜的致災體,為使防治工作實現其科學性、可操作性與最小風險的有機結合,并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原則,運用新理論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治理地質災害。
6、堅持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由政府財政出資治理的原則
堅持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有助于減少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提高社會公眾地質環境保護意識,而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主要由政府財政出資治理,對一些規模大的地質災害的治理可列入地方財政預算,逐步形成以各級財政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資體制,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化防治系統。
(三)規劃目標
結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制定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總體目標及近期、遠期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初步建成與“兩型社會”建設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防災減災體系,使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轉變為有組織的、專門的、主動的和有預見性的工作。
2、近期目標(2011~2015年)
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的規章制度、監督管理體系和經費投入機制;
編制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完善和運行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落實分級管理責任制,確保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責任主體和責任人;
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嚴格遵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規范評估工作及市場行為。
通過本階段工作,到2015年,使武漢市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降低。
3、遠期目標(2015~2020年)
全面健全、完善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法規、監督管理體系和經費投入機制;全面完善群測群防、專業監測體系,建成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勘查、治理力度,使隱患點得到有效治理,消除隱患;開展礦山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對威脅礦山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治理,同時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建立全市公益性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武漢市經濟建設、規劃服務。通過上述全面、全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終使武漢市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危害程度顯著降低,達到中心城區不受大的地質災害威脅、其他城區有效監控地質災害的目標。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
(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1、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是根據市區內不同地域的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及人類工程活動程度等因素進行劃分。其中,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包括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危害程度、穩定性等;人類工程活動程度包括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弱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
2、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根據易發程度分區原則,通過綜合分析,將市域范圍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和不易發四大區,其中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包含三個亞區,低易發區包含三個亞區。
(1)漢陽中南軋鋼廠~洪山青菱鄉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
該區包括漢陽的中南軋鋼廠、武昌陸家街、洪山青菱烽火村一帶,屬于長江一級階地,地面高程19~22m,地面平坦開闊,中間為長江隔斷,面積為44.1km2。區內下伏分布石炭—三疊系碳酸鹽巖,受近東西向褶皺控制,巖溶發育,且上覆基本直接為第四系松散土層覆蓋,同時長江水與松散巖類孔隙水、巖溶水聯系密切,再加上抽汲地下水、建筑樁基勘察、施工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極易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災害。自1977年9月中南軋鋼廠塌陷至今主城區內已發生的巖溶地面塌陷全集中在此區段內。2000年4月烽火村塌陷產生23個陷坑,十余棟房屋倒塌,直接損失610余萬元。2009年伴隨白沙洲大道高架橋樁基工程施工接連發生8處地面塌陷,造成車輛陷入坑內、道路交通堵塞,社會影響極大。
區內有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15處,其中穩定性差的災害點1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14處。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4201萬元,威脅資產2100萬元。
(2)黃陂北部低山丘陵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1)
該區包括黃陂區研子崗、長軒嶺、木蘭、姚集、蔡店等鄉鎮,面積為1010.5km2。以丘陵地貌為主,西北部有小面積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在120~400m之間,低山區地面高程在400~873m之間,最高峰為雙峰尖,地層巖性為元古界紅安群片巖、片麻巖和大理巖,地表植被覆蓋較好。區內局部地段地形較陡,而變質巖具片理和片麻理,人工開挖巖體易產生層間滑動,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如蔡店鄉黃古石山南麓團山溝磷礦曾于1997年發生崩塌,致3人死亡。該區域是武漢市重點打造的風景旅游區——木蘭生態旅游區,景區道路、配套設施建設、采石等人類工程活動易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2008年清涼寨景區建設旅游公路切坡,臨空面最高達15m,7月暴雨后引發沿線二十余處滑坡、崩塌,嚴重威脅旅游公路運營及游客安全。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8處,其中滑坡2處,崩塌(危巖體)6處。穩定性差的災害點3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4處,穩定性好的災害點1處。本區災害已造成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84萬元,威脅56人,威脅資產738萬元。
(3)新洲舊街~將軍山丘陵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2)
該區包括新洲區東部的舊街、道觀河、徐古等地的部分區域,面積為105.8km2,丘陵地貌,地面高程在40~262m,地層巖性為元古界大別群混合巖、片巖、片麻巖,構造發育,巖石較破碎,區內有小采石場及道觀河風景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且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蓋較差,當巖體開挖失去平衡,再受地下水浸潤,較易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道觀河風景區旅游小商品市場后切坡形成高8m約50°的巖質邊坡,片麻巖表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極發育,最寬有7cm裂縫,2007年地質災害調查發現險情即要求當地盡快組織商戶搬遷,整體搬遷后于2010年發生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8處,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5處,崩塌(危巖體)3處。災害體穩定性均較差。本區災害已造成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7.75萬元,威脅131人,威脅資產250萬元。
(4)漢南紗帽~江夏烏龍泉滑坡、崩塌、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3)
該區包括漢南區紗帽、蔡甸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夏區紙坊、烏龍泉、金口、鄭店等部分區域,面積為352.0 km2,平原、低丘壟崗地貌,低丘區高程在60~272m之間,崗地高程在50~60m之間。區內有烏龍泉礦業基地,主要開采石炭—二疊系灰巖、白云巖,采石場較多,人類工程活動強烈,較易引發地質災害。區內分布有覆蓋型碳酸鹽巖,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產生巖溶地面塌陷,已發生漢南陡埠村、江夏范湖鄉、烏龍泉等三處地面塌陷。2010年7月連續降雨引發江夏青龍山兩處土質滑坡,直接威脅江夏實驗高中師生及坡下住戶一千余人安全。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15處,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9處,崩塌(危巖體)3處,地面塌陷3處。其中穩定性差的災害點6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7處,穩定性好的災害點2處。本區災害已造成1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94萬元,威脅2012人,威脅資產7268萬元。
(5)黃陂黃花澇~青山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
該區呈長條形自北西向南東延伸,包括黃陂南部、江岸區堤角、青山區等部分區域,面積為56.5km2,平原、壟崗地貌,區內分布覆蓋型碳酸鹽巖,在豐荷山二疊系灰巖出露地表,目前區內尚未發生巖溶地面塌陷,但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有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
(6)漢陽龜山~九峰~江夏滑坡、崩塌、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2)
該區位于漢陽區、武昌區、洪山區與江夏區部分區域,面積為781.9km2,大部屬低丘壟崗區,地面高程在35~177m之間。區內龜山、胭脂山、洪山、營盤山等殘丘地帶因修路、建房切坡,在降雨影響下易誘發滑坡,此外九峰一帶采石場集中,地質條件復雜,褶皺及斷裂發育,開采泥盆系石英砂巖作建筑石料,有的采區形成20m高的臨空面,采石過程中如不重視防護,易引發災害, 2002年11月湖北省林科院采石場曾發生滑坡,傷一人。此外,區內廣泛分布有覆蓋型碳酸鹽巖,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產生巖溶地面塌陷。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12處,均為小型,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8處,危巖體3處,地面塌陷1處。穩定性差的災害點3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5處,穩定性好的4處。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5萬元,威脅675人,威脅資產390萬元。
(7)蔡甸侏儒滑坡、崩塌、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3)
該區為侏儒街集中采石區,面積為52.2km2,平原、低丘地貌,地面高程在30~100m,相對高差大于60m。區內采石場密集,開采二疊系上統灰巖用于制水泥及石灰,區內地質條件較復雜,巖層中存在軟弱夾層,節理裂隙發育,采石過程中如不加以重視,不按規程開采,較易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1997年7月天堂山滑坡即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此外,該區南部分布有覆蓋型碳酸鹽巖,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產生巖溶地面塌陷。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4處,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3處,危巖體1處。穩定性差的災害點3處,穩定性好的災害點1處。本區災害已造成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40萬元,威脅115人,威脅資產248萬元。
(8)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
市域內除上述高、中、低易發區外的其他區域均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本區北部黃陂區和新洲區的部分地區,地貌以崗地為主,黃陂城區以北有小面積丘陵區。區內主要出露地層巖性為元古界紅安群片巖、片麻巖、白堊—第三系東湖群砂巖、第四系中更新統粘土。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黃陂和新洲城區位于該區,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在第四系中更新統粘土分布區內局部地段土體具脹縮性,基礎或邊坡處理不當易引發房屋開裂、邊坡失穩,如黃陂橫店京廣鐵路橋側邊坡滑塌即屬此類問題。
本區中部東西湖區、主城區、蔡甸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主要為平原、壟崗地貌,部分地帶有殘丘分布,地表廣布第四系中更新統粘土,地質環境總體較好,僅在殘丘地段因強降雨、采石可能產生滑坡災害。在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地質環境總體較好,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僅在局部地段分布有淤泥類軟土,地基基礎處置不當可能產生建(構)筑物不均勻沉降工程地質問題,此外,隨著長江、漢江水位漲落及沖刷掏蝕,也有可能在沿江局部地段發生滑塌,對堤防安全造成危害。
本區南部主要為江夏區的大部分區域,地貌主要為崗地,局部有殘丘和湖沖積平原,地質環境條件較好,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但在殘丘坡腳地帶切坡采石、建房,可能引發小型滑坡、崩塌,在沖湖積平原有淤泥類土分布地段,如建筑地基基礎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建(構)筑物不均勻沉降工程地質問題。
區內散布地質災害11處,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10處,危巖體1處。穩定性差的災害點2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6處,穩定性好的災害點3處。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9萬元,威脅204人,威脅資產575萬元。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1、分區原則
在綜合分析現有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規律、危害程度和地質環境條件等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劃分重點防治區。其次根據地質災害所處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規模大小、危害等級、結合區內經濟建設狀況和經濟建設發展規劃,擬定出需要重點防治的災害點,并提出地質災害防治分期及適宜的防治措施,力爭取得最好的防災減災效果,將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2、重點防治區
(1)漢陽中南軋鋼廠~洪山青菱鄉巖溶地面塌陷區(A1)
本區為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包括漢陽的中南軋鋼廠、武昌陸家街、洪山青菱烽火村一帶,面積為44.1km2。至今城區內已發生的巖溶地面塌陷全集中在此區段內,由于城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易引發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威脅區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及建筑設施安全。
本區為繁華的主城區,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區內高層建筑物日益增多,且越來越密集,從2006年中大長江紫都、2009年白沙洲大道高架橋樁基施工引發巖溶塌陷來看,在該區進行樁基勘察、施工,極易引發地面塌陷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堵塞道路,相關建設主管部門亦應高度重視,重點對地面塌陷災害進行監測預警,加強對區內工程建設項目防災工作的指導和監控。
區內重點防治的災害類型為地面塌陷,其中一般防治點1個,重點防治點14個,集中于武昌白沙洲、洪山青菱、漢陽鸚鵡洲一帶。
(2)黃陂北部低山丘陵區(A2)
該區為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包括黃陂區研子崗、長軒嶺、木蘭、姚集、蔡店等鄉鎮,面積為1010.5km2。以丘陵地貌為主,西北部有小面積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在120~400m之間,低山區地面高程在400~873m之間,最高峰為雙峰尖,地層巖性為元古界紅安群片巖、片麻巖和大理巖,地表植被覆蓋較好。該區為木蘭生態旅游區,已形成了木蘭山、木蘭湖、木蘭天池、古門山、清涼寨、素山寺、云霧山、天子山等景點。區內還有梅店、夏家寺等兩個大型水庫及石門礦業基地,是人類工程活動較強區,如不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易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需重點防治。
區內發育滑坡2處,崩塌(危巖體)6處,其中一般防治點3個,重點防治點5個,集中于木蘭山、清涼寨、云霧山等風景區。
(3)新洲東部舊街、徐古、道觀河一帶(A3)
該區為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包括新洲區東部的舊街、道觀河、徐古等地的部分區域,面積為105.8km2,丘陵地貌,地面高程在40~262m,地層巖性為元古界大別群混合巖、片巖、片麻巖,構造發育,巖石較破碎。區內有道觀河風景區,亦是新洲區的采石場集中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且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蓋較差,較易發生滑坡地質災害。
區內發育滑坡(不穩定斜坡)5處,崩塌(危巖體)3處,穩定性均較差。區內一般防治點6個,重點防治點2個,為將軍山村滑坡、獅子巖采石場滑坡。
(4)漢南紗帽~江夏烏龍泉一帶(A4)
該區屬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包括漢南區紗帽、江夏區紙坊、烏龍泉、金口、鄭店等部分區域,面積為312.4km2,平原、低丘壟崗地貌,平原區高程在25m左右,低丘區高程在60~272m之間,崗地高程在50~60m之間。區內分布有覆蓋型碳酸鹽巖,且有烏龍泉礦業基地,主要開采石炭—二疊系灰巖、白云巖,采石場較多,人類工程活動強烈,較易引發地質災害。
區內發育地質災害12處,其中滑坡(不穩定斜坡)6處,崩塌3處,地面塌陷3處。穩定性差的災害點5處,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5處,穩定性好的災害點2處。本區災害已造成1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94萬元,威脅1992人,威脅資產7158萬元。
區內一般防治點4個,重點防治點8個,為漢南陡埠村塌陷、江夏烏龍泉塌陷、青龍山滑坡、金口涼亭山滑坡等。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原則與工作內容
1、部署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區域展開、重點突破”、“地質災害防治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劃分防治區和防治分級,分清主次、輕重、緩急,針對不同防治區及防治分級有的放矢,分步實施。
2、工作內容
(1)根據已掌握的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建立監測網絡,包括專業監測網絡和群測群防網絡。
(2)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力爭避免人為引發新的地質災害,降低建設項目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風險;嚴格貫徹城市總體規劃巖溶地面塌陷禁建區的規定,規范區內工程活動,巖溶塌陷區禁止開采地下水;巖溶地面塌陷區基礎勘察、施工時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采取防災措施。
(3)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制度,對不符合建設條件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又無條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礦山,堅決不予審批;加強對在采礦山的監督、管理,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恢復礦山生態環境;以礦山為單位,開展礦山地質災害專項調查,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
(4)堅持依法辦事,依法治災,切實履行“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補償”的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基本政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5)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力度,包括對地質災害知識、防災常識、法律法規、經驗教訓、典型案例的宣傳等,形式力求多樣,通俗易懂,達到效果。
(6)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致災作用活動程度與社會經濟易損程度,分析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與地區差異,為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7)對城區地面塌陷災害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進行監測預警防治示范點建設。對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逐步開展治理工作。
(8)對監測資料及時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與上報,并根據監測成果調整監測重點及地質災害治理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
1、監測預警工作部署
建立地質災害長期監測點,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和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發動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采用宏觀簡易監測與微觀專業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對災害點進行監測,監測資料及時上報匯交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針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便于在發現異常及險情時,能快速有效地采取相應的防災措施。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的防災作用,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群測群防點布置
群測群防監測以地面塌陷、滑坡為主,在地面塌陷區定期開展地面變形巡查,在滑體后緣拉張裂縫及房屋變形裂縫兩側設置觀測點,定期用鋼卷尺測量其間距變化,一般觀測點15天一次,重要觀測點10天一次,在7、8、9雨季觀測時間相應加密,一般觀測點采用10天一次,重要觀測點5天一次,若發現變形異常情況,觀測次數加密至一般觀測點采用2天一次,重要觀測點1天一次。
群測群防監測點共計20個,其中6處為區級,剩余14處為鄉鎮級(附表2)。監測費用按每處災害點3600元/年、防治規劃10年期計算,概算所需監測費用為72萬元。
(2)重點監測點布置
重點監測點是指省、市級監測點,由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負責日常監測和管理。目前確定重點監測點7個,主要為城區內的地面塌陷點。監測預警費用按每處30000元/年、10年期計算,概算所需監測費用為210萬元。
2、搬遷避讓工作部署
市內地質災害規模均較小,主要通過工程措施、群測群防等方法進行治理,因而本次未規劃搬遷避讓措施。若規劃期內新出現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需實施搬遷時,應遵循避讓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的原則,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完成需要搬遷避讓人口的調查,在當地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與城建、民政等部門協調,安排實施搬遷避讓計劃,做好搬遷居民安置工作。
3、重要災害點治理工作部署
(1)治理原則
在無法避讓或避讓代價高于工程治理代價的情況下,對危害嚴重的重點災害可采用工程措施進行治理,防止災害的進一步發展。依據目前的經濟狀況,在短期內對所有的需要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都進行治理,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有全面規劃、分期分批實施治理。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的基本原則要針對致災主控因素施治。治理措施需強調環境適應性,治理方案要考慮全局。治理工程應滿足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施工簡便,針對災害點的實際情況可酌情采用一種或幾種工程方法,保證達到工程治理效果。
(2)工程治理計劃
對10處重要地質災害點(附表3)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勘查治理,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的原則,多渠道籌措治理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與城鎮、交通、水利建設、經濟開發、扶貧等工作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分期完成治理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動態監測情況,及時調整先后批次及治理順序。經概算武漢市10處重點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約需14210萬元。
4、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分析
武漢市作為華中特大城市,經濟繁榮、人口密集,也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集中區,特別是主城內的巖溶塌陷區,通過治理地質災害可以確保城市安全,促使有限的土地資源有效地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是極為顯著的。
通過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將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奠定堅實的防災減災的群眾基礎,保障社會秩序的安定,保證礦產資源有序、合理地開發利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同時還將保護地質環境,使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其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也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加強應急反應與處置系統的建設
1、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和武漢警備區、市委宣傳部、發改委、交委、建委、財政、公安、民政、教育、通信、商業、環保、衛生、水務、氣象等相關部門分管負責人參加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設立值班制度,負責突發地質災害的災情上報和上級指示的下達和執行。
2、應急小分隊建設
各區人民政府負責建成由相關部門和專業搶險隊參加的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負責實施救助;危害較大的災害點所在村,在鄉鎮人民政府(街辦)的領導下,組成村民巡查小組,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報告。各地人民政府負責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的地質災害監測點和新增地質災害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后進行復查,并針對部分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點,組織受災害威脅的居民,按防災預案中的緊急避讓措施進行演練,以便災害發生時,能夠做到臨危不亂,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
嚴格按照部頒要求,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地質災害發生后,要及時向上級有關領導和部門匯報真實情況,根據災害規模及危害程度逐級上報。按規范填寫速報內容,準確、迅速地上報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情況。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結束后,應及時提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地質災害發生的位置、發生時間、傷亡人數;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可能的間接經濟損失;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災害規模;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誘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發展趨勢;已經采取的防范對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議。
(二)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分級分工負責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是群測群防,市、區按國土資源部“十有縣”要求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針對武漢市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建設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落實各災害點監測人,按要求進行日常監測和汛期重點監測。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制定分級分工負責制,明確各級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的責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獎懲制度,根據責任制的落實情況,對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進行相應的獎勵和懲處,逐步落實市、區、鄉(鎮)三級群測群防監測網絡體系,達到促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斷健全、完善的目的。
(三)繼續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體系、氣象預警及信息網絡建設
監測預報應按統一要求,實行專家指導,專業監測和群眾監測結合。按災害體的規模、穩定性及危害性評價結果,在規劃近期,對地質災害監測點進行分級監測,共分。ㄊ校┘、區級和鄉(鎮)級三級。區級和鄉(鎮)級監測點一般由當地鄉(鎮)或行政村指派專人按要求進行監測,而危害較大、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點作為重點監測點,由當地政府負責指派經過一定監測培訓的人員,在專家指導下,采用一定的儀器進行監測,并在對地質災害系統監測基礎上,實施中期、短期和臨災預報。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
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統、三維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完成整個信息網絡的骨架建設,實現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和災情信息的圖、數一體化管理與災害實時速報;將各地質災害監測點的監測數據和判別結果,以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結果輸入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查詢包括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規模、危害性及可能危害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實現對地質災害的在線監測。
(四)開展地質災害基礎研究、風險區劃、編制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針對武漢市地質災害特點,特別是主城區巖溶地面塌陷災害,深入開展成災機理、監測預警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用以指導防災。申報開展武漢市巖溶塌陷調查、城市三維地質填圖等項目,以1/50000比例尺精度在“十二五”期間查明市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地下巖溶分布以及巖溶塌陷特征,為城市規劃建設適宜性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工作,根據武漢市地質災害發育特征,結合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評估市域內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和分布規律,劃分危險性等級,為區域減災決策和區域經濟規劃提供依據。
配合城市詳規的編制,安排開展主城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遠城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五)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力度
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勘查治理,調查和勘查均需由有資質單位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并提交勘察報告和治理方案。
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的原則,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資金,設立市級地質災害治理專項基金,對重大地質災害點開展工程治理。近期治理力爭到2015年、遠期力爭到2020年完成。
五、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和對策
(一)增強意識,明確目標
加強法制建設,強化法制觀念,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國家及地方現有的法律、法規為后盾,堅持“以法促管,以法促治”方針。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制定地質災害防治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二)健全制度,強化管理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職能,促進管理到位,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健全、完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不斷總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驗,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法制建設,健全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以及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防災制度、災情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
(三)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協作
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預防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民政、計劃、規劃、城建、交通、環保、氣象、農林及鄉鎮多部門協作,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職責,加強部門的配合,統一部署,充分利用各部門信息資源,發揮綜合優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負責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前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段進行汛前調查,汛期加強監測,汛后進行復查,以提高方案的準確性和實效性。
(四)堅持依靠群眾,開展群測群防
落實地質災害點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建立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監測網絡。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使人民群眾深入了解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將地質災害防治、減災社會化,從政策和經濟方面鼓勵植樹造林和其他環境工程建設,切實保護好地質環境,避免因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
(五)加強宣傳,提高民眾地質災害防范意識
利用多種手段,扎實、細致地做好宣傳、培訓工作,把宣傳的重點放在各重點防治區域,普及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樹立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災抗災水平。
(六)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學管理
加強人員培訓,引進科技人才,依靠科技進步,實施技術創新,積極推廣、應用地質災害防治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可針對武漢市巖溶地面塌陷災害易發的特點,開展專題研究,為防治及預警提供科學的依據,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實施科學管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從區域地質環境入手,改善環境,控制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對已有災害進行綜合治理。
2、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能力和地質災害綜合勘查、評價和評估水平;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快速處理水平。
(七)協調規劃,落實防治經費
依據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負總責的原則,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應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項內容列入,使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
武漢市人民政府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支出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持續開展。同時,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鼓勵社會援助,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資金。
根據“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引發地質災害者和地質災害治理受益者,要承擔治理責任和治理費用。對于屬自然形成的,且又無法避讓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盡早采取工程治理。
統一編號 |
區名 |
位置 |
發生時間 |
災害類型 |
成因類型 |
面積(m2) |
體積(m3) |
災害規模 |
死亡人數 |
經濟 損失 (萬元) |
災情分級 |
威脅人數 |
威脅資產(萬元) |
穩定性 |
001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
軍山街新團村 |
2006年 |
不穩定斜坡 |
人工切坡 |
70000 |
35000 |
小型 |
|
|
小型 |
9 |
50 |
較差 |
002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
軍山街張王廟村硃山 |
2006年 |
滑坡 |
人工切坡 |
|
59400 |
小型 |
|
5 |
小型 |
5 |
5 |
較差 |
003 |
漢南區 |
陡埠村 |
2008年2月29日 |
地面塌陷 |
自然 |
14030 |
|
小型 |
|
1300 |
特大型 |
584 |
880 |
差 |
004 |
漢南區 |
紗帽街程家山 |
2010年7月12日 |
不穩定斜坡 |
人工切坡 |
|
24 |
小型 |
|
|
小型 |
9 |
10 |
較差 |
005 |
漢陽區 |
晴川街鸚鵡磁帶廠 |
1998年7月23日 |
滑坡 |
降雨 |
|
900 |
小型 |
|
2 |
小型 |
|
|
好 |
006 |
漢陽區 |
晴川街鐵門關西 |
1998年7月22日 |
滑坡 |
降雨 |
|
90 |
小型 |
|
5 |
小型 |
|
|
好 |
007 |
漢陽區 |
晴川街漢陽橋頭 |
1998年7月22日 |
滑坡 |
降雨 |
|
338 |
小型 |
|
0.5 |
小型 |
|
|
好 |
008 |
漢陽區 |
晴川街龜山西段引橋 |
1998年7月 |
滑坡 |
降雨 |
|
1680 |
小型 |
|
5 |
小型 |
|
|
好 |
009 |
漢陽區 |
鸚鵡街中南軋鋼廠 |
1977年9月20日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30000 |
|
小型 |
|
100 |
中型 |
|
|
較差 |
010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九峰鄉鼓架山采石場 |
2003年4月 |
危巖體 |
人工采掘 |
240 |
480 |
小型 |
|
|
小型 |
5 |
|
較差 |
011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花山鎮白羊山 |
2005年 |
不穩定斜坡 |
人工切坡 |
15750 |
23625 |
小型 |
|
|
小型 |
30 |
10 |
較差 |
012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九峰鄉省林科院林場 |
2002年11月29日 |
滑坡 |
人工切坡 |
|
31500 |
小型 |
|
3 |
小型 |
|
|
較差 |
013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左嶺鎮大羅村長嶺山采石場 |
1998年 |
危巖體 |
人工采掘 |
2800 |
7000 |
小型 |
|
|
小型 |
5 |
60 |
差 |
014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左嶺鎮大羅村古米山 |
2004年 |
不穩定斜坡 |
人工切坡 |
4950 |
19800 |
小型 |
|
|
小型 |
5 |
20 |
差 |
015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豹澥鎮蘇家墩頂冠峰采石場 |
1994年 |
不穩定斜坡 |
人工切坡 |
12000 |
36000 |
小型 |
|
|
小型 |
5 |
10 |
差 |
016 |
洪山區 |
青菱鄉烽火村喬木灣 |
1997年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46800 |
|
小型 |
|
610 |
大型 |
|
1000 |
差 |
017 |
洪山區 |
青菱鄉烽火村喬木灣 |
2008年5月27日 |
地面塌陷 |
自然 |
4 |
|
小型 |
|
2 |
小型 |
|
|
較差 |
018 |
洪山區 |
白沙洲大道張家灣路段 |
2009年11月24日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1000 |
|
小型 |
|
20 |
小型 |
|
|
較差 |
019 |
洪山區 |
白沙洲大道武泰閘路段 |
2009年12月16日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523 |
|
小型 |
|
20 |
小型 |
|
|
較差 |
020 |
洪山區 |
白沙洲大道烽火村鋼材市場路段 |
2009年12月22日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1200 |
|
小型 |
|
20 |
小型 |
|
|
較差 |
021 |
洪山區 |
青菱鄉光霞村五組 |
2010年1月28日 |
地面塌陷 |
工程潛蝕 |
154 |
|
小型 |
|
2 |
小型 |
|
|
較差 |
022 | <TD style="BORDER-BOTTOM: rgb(204,204,204) 1px solid; BORDER-LEFT: rgb(204,204,204) 1px solid; FONT-SIZE: 14px; BORDER-TOP: rgb(204,204,204) 1px solid; BORDER-RIGHT: rgb(204,204,204) 1px solid" width=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