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日前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對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監測——
■本報記者 倪思潔
在第4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再一次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與以往不同,《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極具重要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的指標納入年度報告。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對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監測。
記者了解到,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研究人員對2001~2013年伊朗烏爾米耶湖等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以及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了監測分析。
《報告》顯示,2001~2013年,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變化不大。但受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濕地功能正在單一化,全球重要濕地仍受到干擾和退化的威脅。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國的國際重要濕地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威脅。
相關專家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面積變化不大”的樂觀數據背后,濕地保護的現實仍不容樂觀。
首次對濕地進行全球監測
研究人員在作完此次遙感監測分析后發現,在濕地保護方面,中國相較于別國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在國際100個大型重要濕地里,有20%的情況是比較差的。而在我國的20個大型重要濕地里,有30%的狀況是比較差的!鼻迦A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宮鵬告訴記者。
這樣“知己知彼”的全面遙感監測,對于我國來說是第一次,在國際上也屬于第一次。
“濕地面積的變化非?,靠人工觀測進行統計是比較困難的!敝锌圃哼b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施建成表示,正因如此,遙感監測已成為濕地監測的一種更為可靠的手段。
然而,時至今日,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組織專門就全球濕地情況進行監測!爸試H上沒有作這樣的監測,是因為濕地分布稀疏,且有些分布于人跡罕至之地,很難用人工方式進行調查。即便用衛星進行觀測,需要采集的數據量也非常大。而長期以來,我國在數據采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支很穩定的隊伍!睂m鵬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對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的監測以2001年和2013年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植被指數產品為主要數據源,16天合成一期,每年23期,空間分辨率為250米。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的監測以2001年和2013年的MODIS反射率產品為主要數據源,8天合成一期,每年46期,空間分辨率也是250米。
另外,此次研究還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及其他地理數據作為輔助數據,采用濾波等技術方法結合,對濕地進行遙感監測和分類制圖,最小制圖單元面積為56.25公頃。
自然濕地正轉為人工濕地
從遙感監測的2001~2013年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的面積變化來看,多數保護區內的濕地面積沒有明顯變化。
《報告》顯示,2001~2013年間,東北地區南甕河自然保護區等8處國際重要濕地的面積減少3.36萬公頃;西部地區青海鄂陵湖濕地等4處重要濕地面積減少0.33萬公頃;中部地區洞庭湖等6處重要濕地面積基本維持不變;濱海地區的江蘇鹽城、上海崇明東灘兩處重要濕地,因非濕地轉變成人工濕地(水田),面積增加1.32萬公頃。
看似樂觀的數據,掩蓋了不容樂觀的現實!皯斨赋龅氖,部分國際重要濕地雖然表現為總面積沒有變化,但在內部發生了自然濕地向人工濕地的轉變,比如興凱湖保護區和鹽城保護區!笔┙ǔ筛嬖V《中國科學報》記者。
而在黑龍江興凱湖自然保護區,3.67萬公頃的沼澤濕地也已轉變為水田人工濕地。
“這就使濕地原有的功能變得單一,降低了濕地保護的價值!睂m鵬告訴記者。
國際濕地依然受退化威脅
《報告》顯示,2001年后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出現明顯增長,到2015年5月達到2193處。但受各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國際重要濕地的分布在各大洲具有較大差異性。
“各大洲之間,除北美洲的國際重要濕地面積略有增加外,其余各洲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面積變化最大的是南美洲和歐洲,而相對面積變化最大的是歐洲和大洋洲,濕地減少了約3%!笔┙ǔ烧f。
科研人員利用2001年和2013年16天間隔的時間序列遙感數據資料,對全球100處國際重要濕地進行了監測和分析。結果表明,在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內,非濕地類型占有較大比重;從全球尺度看,濕地面積總體呈現小于1%的輕度減少。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表示,盡管2001~2013年,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面積保持穩定,但歐洲羅馬尼亞多瑙河三角洲、南美洲阿根廷奇基塔湖泊、亞洲伊朗烏爾米耶湖、非洲乍得境內乍得湖等部分濕地的干擾和退化現象較為嚴重。
從濕地干擾/退化程度看,全球國際重要濕地依然受到威脅。在《報告》監測的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中,2001年和2013年干擾/退化較為嚴重的國際重要濕地分別為19處和2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