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9 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報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土資源科普事業大有可為。日前,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 “十三五”期間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的九大重點任務,為未來5年國土資源科普事業發展繪出新藍圖。
全民科普從教育抓起
實施青少年國土資源科學素質培養行動,被列為九大任務之首。
《方案》明確,一方面注重引導中小學生學習國土資源科學知識。要爭取將更多國土資源科學知識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與中小學開展共建合作;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場科普館的展覽資源、專家資源,激發更多中小學生汲取國土資源科學知識的興趣。
另一方面,力促大學生參與國土資源科普活動。要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地球日演講大賽、重大地質專項成果進高校、地學前沿大講堂等活動;發展壯大大學生國土資源科普志愿者隊伍;進一步推進中國大學生地學科普聯盟工作,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就業見習基地建設。
國土資源科普瞄準“老鄉”
《方案》明確,要實施農民國土資源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一方面,面向農民需求開展科普活動。與中國科協、農業部共同開展“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發揮學會和國土資源科普基地作用,開展“科普下鄉”活動。
另一方面,持續做好“化石村”建設工作。通過與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開展共建,提供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政策法規與專業知識咨詢;通過捐贈化石標本、相關書籍和宣傳用品等形式,促使化石保護工作走進田間地頭。
此外,要結合農村實際拍攝制作農民喜聞樂見的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情景劇、地質災害防治科教片及國土資源惠民政策的專題片。
《方案》提出,實施社區國土資源科普益民工程。要深入社區開展國土資源科普活動。借助世界地球日、防災減災日、土地日等平臺,開展“科普進社區”活動。要與社區居委會進行共建,宣傳國土資源國情國策。
提升公務員和教師的科學素質
《方案》提出,要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國土資源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要建立健全國土資源領導干部培訓體系,制定培訓規劃;圍繞學習型機關建設、國土資源大講堂、國土資源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工作,開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國土資源科學素質提升專項行動。
《方案》明確,要實施國土資源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積極與教育部門合作,組織國土資源領域科技專家參與中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和教學方法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國土資源領域科研機構邀請中小學科學教師參與科研實踐。
讓科普插上信息化翅膀
《方案》要求,要通過實施國土資源科普信息化工程,繁榮國土資源科普作品創作、強化國土資源科普傳播協作。
要創作更多圖書、電影、動漫、微視頻、游戲等形式豐富、公眾樂于接受的國土資源原創科普作品;探索應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手段創作國土資源科普作品。
要整合、建設好現有科普傳播平臺,切實發揮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科普網站、網頁以及數字地質中國地質博物館等傳播資源的宣傳作用;創新國土資源科普傳播方式,推動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移動APP新興媒體深度融合。
5年內科普基地要達到200個
《方案》提出,實施國土資源科普基礎設施工程。要突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的示范效應,適度加強科研實驗類科普基地建設,到2020年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命名數量控制在200個左右;積極推薦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信息交流平臺。
同時,推動國土資源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推動國土資源科研機構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充分發揮部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科普功能,每年應向公眾開放不少于15天。
產業助力不容小覷
《方案》首次提出,實施國土資源科普產業助力工程。明確要探索建立國土資源科普產品創新聯盟,共同探討國土資源科普產業發展科普產品創新思路,研究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并舉體制新途徑;推動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成果、調查成果科普化;培育國土資源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示范團隊;參與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參加科普相關標準的制定。
科普人才培養是關鍵
如何加強科普隊伍建設?《方案》提出,實施國土資源科普人才建設工程。要加強國土資源專業科普隊伍建設。加大對國土資源專業科普人員的培訓力度;舉辦國土資源科普講解大賽,推薦優秀選手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建立“國土資源首席科學轉播專家”制度。
要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科普志愿者隊伍作用。推動“李四光中隊講師團”等國土資源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積極開展李四光少年兒童科技獎評選、少年兒童地質勘探隊、國土資源科普大講堂等科普活動;建立“國土資源科學普及使者”制度,鼓勵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承擔義務講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