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提出一個觀點: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因素中,人是最關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的多寡。這就是著名的“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是西方經濟學概念,又被稱作“非物質資本”,它與“物質資本”相對,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包括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文化技術水平與健康狀況等。
目前,全國已有50多個城市和地區組建了人才集團,幾乎每個省市都出臺了人才計劃。在決定創新能級的多重要素中,人才要素已成為“兵家必爭”的核心戰略資源。引才舉措、政策力度及思想開放度,尤以江浙滬粵為盛。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首先要“驅動人才”。
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湖北共識”,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魄力,推動“第一資源”激蕩荊楚,并轉化為湖北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躋身國家重要創新發展極的“第一動力”。
對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的人才,資助不設上限
湖北新一輪人才戰略,緊密圍繞科技強省的創新藍圖展開。
今年2月,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全面吹響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號角,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七大湖北實驗室建設,為湖北未來創新發展格局打下關鍵性的四梁八柱。
發展動能的變化,決定了人才戰略的變化。
7月,武漢東湖高新區出臺“光谷人才11條”新政,同步成立規模10億元的光谷合伙人投資引導基金。高層次人才落戶光谷,最高可給予1000萬元無償資金資助,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及海內外院士等頂尖科學家落戶光谷,最高可給予無償資金資助1億元,資金由人才自主支配。
8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的意見》等“1+4”系列文件。其中,《關于加強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達到16條。
這些措施主要圍繞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流動、激勵和生態環境6個方面!捌鸩莸臅r候,我們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和問題導向,力求政策的配套性、突破性和針對性,用思想破冰引領湖北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笔∥M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破冰并非口號。此次湖北人才政策的突破面,達到80%——
對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產生重大驅動效應的人才項目,資助額度不設上限;推行“舉薦制”選拔青年人才;對在湖北自貿區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政府補貼。
為了護航一系列前瞻性科技戰略的實施,增強原始創新硬實力,我省在基礎研究、重點學科和重點產業,對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頂尖人才及團隊開辟專門通道,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議”。
在全國率先實施人才注冊積分制
實現人才驅動,是創新發展理念的問題。如何“驅動人才”,卻是一道制度、改革和思想出路的考題。
2018年,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人才評價機制存在分類評價不足、標準單一等問題,亟需改革科技人才評價制度,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湖北,現有72位兩院院士、29萬名科研人員、176萬在校大學生。放眼全國,129所高校、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678家科研機構的人才創新實力,不可多得。
但在當前全省17個千億產業蓬勃發展,“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大健康等產業邁向萬億級的重要關口,湖北不能僅僅是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黃埔軍!,更要千方百計留住這些“將帥之才”,同時吸引萬鳥來棲,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人才評價機制的革新一馬當先。
7月底,光谷人才注冊服務平臺上線,在全國率先探索以人才動態“注冊制”和“積分制”的方式,結合專家評議、企業及主管部門舉薦等,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制度。
新制度不僅最大限度降低準入門檻,減少和取消人才審批環節,學歷也不再作為人才申報第一門檻。光谷打破過去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枷鎖,將知識、能力、經驗、成就和貢獻,作為人才選拔的新五大標準。
光谷還首次將人才舉薦權限賦予企業,只要是能為企業所用的關鍵人才,一律照單全收。給予湖北實驗室自主引才權限,設立“3551光谷人才計劃自主引才基地”,每年各給予1000萬元資金支持,用于自主引進和培育人才。
武漢東湖高新區組織部副部長、招才局局長余季生說,才不分南北,智不分東西,要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就要用盡一切辦法拓寬人才評價的維度,打開所有“門窗”,讓天下英雄在光谷都有用武之地。
5年引進培育50名戰略科學家
10月,《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在戰略定位上,《規劃》提出科技強省建設“基礎在平臺,核心在人才,關鍵在轉化,動力在改革”。
根據《關于加強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湖北未來5年將引進培養50名戰略科學家、500名創業領軍人才,分別設立不低于15%和80%的遴選指標,加強對基礎研究人才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點支持,整體推進不同層級、不同梯次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將支持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中部中心)建設,每年培養各類技術轉移從業人員1000人,并支持其聯合高校院所成立技術轉移學院,或設立技術轉移專業方向。
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我省將在人才評價方面,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實行人才引進推薦認定制,完善符合科研人員崗位特點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開展重點企業科研人員職稱自主評定試點。
在人才流動方面,重點針對科技人才在區域、行業和產業分布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通過建立人才驛站、設立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設置專業技術特設崗位等方式,進一步暢通科技人才流動渠道,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產業一線集聚。
此外,湖北還支持承擔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單位科技人才離崗創辦企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到企業工作或參與項目合作的,單位可根據創新需要自主設置創新崗位和流動崗位。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用好科研人員,既要用事業激發其創新勇氣和毅力,也要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使他們“名利雙收”。要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強化分配激勵,讓科技人員和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通過科技創新創造價值,實現財富和事業雙豐收。
為讓科技工作者真正“名利雙收”,湖北將在人才激勵上,重點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激勵力度,改進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并加大對科技人才的稅收優惠力度。借鑒外省做法,對于在湖北自貿區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超過15%部分予以政府補貼,以推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釋放。(蔡朝陽 李墨)
專家觀點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燕萍:
建立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評價制度
一直以來,人才的選拔評定都是難題,難在哪里?主要是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及統一的評價標準。
現在各個地方都樹立了自己的人才計劃,人才標準皆由各個地區自己定,因為人才沒有統一的標準,缺乏統一定義,同一個人才在不同地方的評價標準,甚至也是不一樣的。
不管一個地區的人才政策,真金白銀的支持力度有多大、誠意有多足,最源頭的都是人才評價問題——一個人到底算不算人才,到底由什么說了算?
早期的人才選拔,是由政府說了算,后來引進專家評審,由專家說了算。再后來,為了推進放管服改革和公平公正,又引進了第三方評審。光谷在人才制度改革創新上有一些重要探索,比如破除學歷“第一門檻”問題,比如利用積分制度最大化減少人為因素干預。但從全省層面看,仍有一些人才評價的固有思維,還有待我們去打破。
何謂人才?主要是看他為科技產業創新、社會經濟發展作了什么貢獻,而不是學歷和頭銜。杭州90后快遞小哥李慶恒,沒上過一天大學,為什么被杭州評為高層次人才?因為他用專業技能為社會創造了價值,有能力誰都了不起。這也是當前人才多元化評價的一個重要信號:以能力而不是學歷論英雄。
一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既不能由政府說了算,也不能由專家說了算,而應該大膽改變引才思路,創新人才評價制度,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評價制度,多維度、立體地評價人才,讓制度說了算。